石井论坛

用户名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查看: 6073|回复: 0

唐山过台——石井陈氏迁台往事

[复制链接]

2262

主题

27

回帖

0

好友

管理员

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Rank: 28

UID
177238
石币
5759 币
精华
0
在线时间
1944 小时
注册时间
2022-4-20
发表于 2025-3-22 20: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福建泉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文/许建军

整洁笔直的双向六车道柏油马路,枝繁叶茂的绿化隔离带,红彤盛开的三角梅,日复一日川流不息的滚滚车流,眼前的成功大道宛如一条巨龙,串起了武荣郡和厦门特区。

石井古镇古山村小山麓莲山上,民间传说原有两块天然石头分立,井江人称此地为双石穴。又传说双石穴乃**之地,一侧地势露水充裕,得此**宝地后世可出高官国公,另一侧地势少露水,得此地则后世多出道士师公。

元末明初某日,石井郑氏后裔挑着谋生的菜篮子四处兜卖,偶遇石井陈氏人家,他邀请**大师正到处寻找**宝地。精灵的郑氏后人尾随其后。到莲山后,**师头头是道为陈氏族人讲解双石穴地理优势,不料郑氏后人偷偷窥听,了解到其中的关键所在。于是,他趁着天黑,把菜篮子撂在露水充裕一侧,又偷偷跑到对侧,撒上一泡尿,造成对侧也是露水丰富的**假象。后来,郑氏后人抢先把四世纯玉公祖坟迁葬双石穴。后世果真涌现十一世国公郑芝龙、十二世延平王郑成功。

204934z1k6oowsc1f2d126.png

石井郑氏四世纯玉公墓

祖宗**居于对侧(露水假象)的陈姓一族,祖宇位于石井码头下,铳城脚下赤土埼。陈氏在古津石井繁衍生息历史悠久,元代族人即在此生息。一方出土的墓志铭印证了陈氏世居石井的悠久历史:

石井陈氏先祖墓志铭:故考陈公妣亲黄氏墓志 保义副尉泉州路南安县主簿韩斯成书丹篆盖 陈氏始祖繇光,来泉卜居石井,祖考讳未孙,祖妣黄生,考讳吉 珍于前至元己巳,蚤失怙恃,获蒙舅氏黄公养焉,公讳应连,无嗣, 仅妣黄生,壬申命考,承赘天祐,考妣禀性孜孜,驯行谦谨,暨己未 二月,朔祖黄公临终,堕泪自伤无后,考妣侍疾,禀告公云,命甥男 天祐,续黄姓可乎?公曰诺遂,乃瞑目。后至元庚辰夏,考妣殂矣, 天祐娶许氏女二,长佛意,适伍氏,次安姐,适李氏。安姐早逝,孙 男三人,孙女二人,长孙君玄婚石氏续黄姓,次君逸婚李氏续陈姓, 季君悦未啐,庶得二姓俱存,不负先祖之意,停丧忍死。卜吕至正辛 石//志 卯十二月九日甲申,奉二柩葬于石井亭山,背丁面癸,姑纪岁月,以 藏诸幽孤哀子天祐,泣血谨志。

204935onl3ngim55ehglg3.png

该墓志铭 20 世纪 80 年代出土于石井亭山(现白鹤山),是石井现存世最早的 墓志,它对研究生活在元代石井的姓氏,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墓志铭现收藏于 郑姓人家。

204936ssleu6mszeiu9obd.png

陈氏祖宇旧址现貌

陈氏一族最知名的属陈霸。陈霸是郑芝龙亲信及得力助手,经年率领兵将保护船队走南闯北,深得郑芝龙器重。其诨号三尺六,勇力过人,武艺超群,智勇双全。陈霸英勇善战,威震海疆,为平息海上群寇之乱立下赫赫战功。崇祯元年(1628年)陈霸从郑芝龙受明廷招抚,后随郑芝龙征剿海上诸盗。崇祯十三年(1641年),郑芝龙升任南澳镇副总兵,后升为福建都督。陈霸接任了南澳副总兵职。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祚颠覆,满清入关。翌年,郑芝龙拥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号隆武,是为南明政权。陈霸投身定国公郑鸿逵麾下。是年九月,奉隆武帝令领兵五万出仙霞关阻击清兵,屡建战功,隆武帝甚为赞赏,以军功授封为忠勇侯

康熙元年(1662年)3月,时讹传南澳陈霸不遵令,已密通平南王投诚。彼时战事紧张,郑成功未经细审,误中敌方反间计,匆忙中就令周全斌领大贡船五只直击陈霸。陈闻之大惊,辩已不及,仰天长叹曰:本爵自从平国公(郑芝龙)以来,一片肝胆,忠心耿耿。唯天可表,不得已他只得摔率部进入广东虎头门降清,清封其为慕化伯。

康熙二年(1663年),陈霸病逝广东,享年63岁。

204937c7x597m5guma75ag.png

陈霸封侯匾额

陈氏部分后裔随郑家军移居宝岛后,人丁兴旺,生活宽裕。清中叶,原居虎穴之地的陈氏祖宇重修,兴建时地基加高了一尺二,动了虎穴,埋下了**学说中的隐患。
海峡另一头,移居台湾多年的陈氏后裔,接到祖宇重修祔祧喜讯,喜出望外,奔走相告。
随郑家军开垦宝岛多年,离开祖籍地久矣,思乡之情泛滥,在台陈氏族人尤其是男丁踊跃报名参与返乡祭祖活动。他们组成庞大团队,选择良辰吉日,一起乘坐18乌槽船(大帆船),高高兴兴踏上返回故土的海上历程。
台湾海峡自古水流湍急、季风强劲,形成了风急浪高的自然天险。澎湖与台湾之间,更是横亘着澎湖水道,海底地形北窄南宽、深度变化明显,加之黑潮支流湍急汹涌,海上行程之艰辛难以预料。故闽粤沿海与台澎一带,历来有谚语曰:十去,六死,三留,一回头
乌槽船行至泉台海面,平静的海域突然狂风大作,掀起海浪滔天,船身随即上下起伏,左右摇摆,遭遇此天灾险情,船上一众人员无可奈何,乌槽船瞬间倾覆,可怜乘船横渡海峡返乡的陈氏族人悉数遇难。
噩耗传来,石井陈氏祖宇重修祔祧庆典草草收场,石井陈氏一族家道从此衰弱。清末民初,陈氏从石井码头下移居象形村自然村。
走近石井码头下,古老的铳城成功楼(仙公楼)依旧坚不可摧,赤土埼小径蜿蜒,陈氏祖宇残垣断壁,斑驳红砖墙下,野草横生,屋内老榕横卧生长,根深蒂固。造化使然,陈氏家族**宝地偏于莲山露水缺乏之地一侧,后世除涌现出杰出人士、一代王侯忠勇侯(南明)及慕化伯(清)陈霸外,很多族人的后代从事道士师公行当,印证了石井民间双石穴属于**宝地之传说。

204937m9m7ptklaem153a2.png

铳城成功楼

204938r2ru42yo9zh221a8.png

陈氏祖宇旧址

历史上,石井与台湾渊源颇深。郑芝龙及郑成功开台收台时,很多部下及追随者包括许多石井乡民随郑氏父子复台,开发宝岛。
而从郑芝龙父子之后,清末、民国、抗日战争时期,南安及石井到台湾定居的人数更是绵绵不绝,几乎大部分南安姓氏族谱都有此后的关于移居台湾的记录了。

204938vo724ri24g3bi4v4.png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石井陈氏和其他姓氏迁台的峥嵘岁月、如烟往事,历历在目。千年古津石井,在流逝的时光尘埃中,留下了众多迁台故事,铸造了无数永恒的印记。

许建军简介

许建军,男,籍贯福建南安石井。福建医科大学临床专业毕业。出版散文随笔集《马江临风》、《行走中年》。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安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免责声明]

本微信部分图片、文字及观点,来源于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需要的咨询,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予以告知,我们会在 24 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