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进和美村一座闲置的民房时,只见新鲜的海蛎被打包在绿色网兜里,老人们围坐在矮桌前,用蚝刀“叮叮当当”地撬着海蛎壳。
“我从10来岁就开始撬海蛎了,小时候放学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也不是去玩,而是要帮父母挖海蛎补贴家用。”已经70多岁的林乌抛阿婆一边熟练地撬开海蛎,一边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看到,每位阿婆都是左手戴着指套,右手拿着一把小刀。在阿婆的巧手操作下,紧闭的海蛎壳迅速被撬开,露出了白嫩嫩的海蛎肉,整套动作干脆利落,几秒内便能撬开1个海蛎。
看着诱人的海蛎肉,记者忍不住也体验了一把撬海蛎的乐趣。“咦,怎么撬不开呢?”拿起整个海蛎,记者却无从下手,找不到缝隙。“来来来,我教你”“不是这样,你要找准海蛎的尖嘴……”看着记者笨手笨脚的样子,一旁的阿婆忍俊不禁,迫不及待地给记者演示了起来。
记者尝试了几次,都以“撬碎海蛎壳”失败告终。阿婆告诉记者,在撬海蛎的时候,一定要紧贴着一面壳切断,这样才不会弄碎……在阿婆的悉心指导下,记者才掌握了撬海蛎的技巧。
和美村村干部黄培辉告诉记者,他们村很多村民以前都以海为生,“男的负责收海蛎,女的就负责撬海蛎补贴家用,挖出一碗海蛎肉能赚上几块钱。由于常年坐着撬海蛎,女人们腰酸背痛、手被海蛎刮到都是常事”。
“别看她们动作这么快,那都是几十年的工夫。”原来,正是在这些坚硬外壳的磨炼下,才让阿婆们成了撬海蛎的行家里手。
要把新鲜的海蛎烹饪成美食,当然少不了大厨掌勺。在这个小渔村,就有一家开了10多年的美食老店——牧云海岸餐厅。
当天记者抵达后厨时,厨师正在炉灶前忙活。“要做出好吃的海蛎煎,首要条件便是选用新鲜的海蛎。”厨师长告诉记者,海蛎洗净、蒜苗切段、胡萝卜切丝、加入少许食盐、酱油、倒入地瓜粉拌匀即可,“再加其他调料,就会显得多余,掩盖了海蛎的鲜味”。
记者看到,待油锅热透时,厨师长将海蛎全部倒入,待凝固后加入搅拌好的鸡蛋液,煎至两面金黄,没多久,香喷喷的海蛎煎就出锅了。
“海蛎煎,除了讲究一个‘鲜’字,我们选用的还是附着在海石上的海蛎,虽然个头小,但是味道更清甜,腥味也没那么重。”店长黄建江是土生土长的和美村人,“小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海田,每年的冬天,就是海蛎子苗播种的季节,随着海水潮涨潮落,野生石海蛎便寄宿在石头上生长,待到退潮时,每块石头上都爬满了海蛎……”
黄建江告诉记者,在海蛎收获的季节,大人们潮落下海,连壳铲下一只只附在石头上的海蛎,装入随身携带的箩筐,就着潮水洗净挑回家。
“我们这些孩子则帮忙撬开海蛎壳,挖出一只只新鲜的海蛎,等着收货的小贩上门,上学的费用就有了着落。那时,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得挖海蛎,我们的双手常常被锋利的海蛎壳割伤,而这个活计也几乎耗尽了我们的课余时间。”看着眼前的海岸线,黄建江的思绪仿佛被拉回了从前的光景。
黄建江说,对于石井人来说,海蛎煎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份不可缺失的乡愁。“每次回到老家,总要来这里点上一盘海蛎煎,回家的路才算圆满!”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这一口海蛎煎,吃的是家乡味,解的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