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镇奎霞村是福建东南沿海典型的“闽南渔村”,与金门岛仅一水之隔。长期以来,奎霞人“以海为田”“靠海为生”,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渔耕文化。三千多人口的奎霞村,侨属达九成,旅居境外并繁衍的人口,是村庄人口的五倍之多。在这里,每一幢静静矗立的洋楼,都在诉说着一个个背井离乡、白手起家、荣归故里的故事。
自明万历年间始,奎霞人漂洋过海、外出谋生者络绎不绝,他们多数旅居菲律宾或香港等地从事商业活动。自清末年间起,在外拼搏的奎霞人致富不忘家乡亲人纷纷回乡建置家园,一栋栋富有闽南特色的古大厝,中西结合的红砖洋楼成了如今闻名于世界的“奎霞古民居建筑群”。建筑大多沿东西走向的奎霞古街两侧错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体系。现保存较好的清末建筑有林氏宗祠、林文质故居、代庵大厝、四祧大厝、远胜大厝等5座建筑,均为砖石木构筑,单进两落三开间或单进两落五开间,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构架,硬山顶,燕尾脊。现保存较好的民国建筑有应源楼、绍东楼、泉胜楼、蔚萱楼、春晖楼等5座建筑,均为砖石构筑,大多为二层或三层楼房,红砖或水泥或者砖混结合外立面,水泥廊柱,三角形山尖,平顶。新中国成立初期建造较为典型建筑有江星楼、怡安居、柳姑楼等3座建筑,均为砖石构筑,多为二层楼房,平面呈三开间或五开间。为研究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闽南侨乡民居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作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奎霞村的建筑群就是一幅华侨寄托乡愁的立体画卷。每一幢老楼都有着清晰可辨的历史风格:清末古大厝气势辉煌,见证第一代南洋华侨的打拼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各式西洋楼,土木石混搭着钢筋水泥,乃至金属材料、釉面砖,体现了中西融合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