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桥头村靠海,浅海滩涂面积5000多亩,这片辽阔的海域,孕育了一个村庄,到处可见的石头海蛎,附着在桥柱上,虾池墙上,岸边的小礁石甚至也有石头海蛎的踪迹。
小渔村海蛎产业发展史
从最早的58年集体经济大锅饭时期,滩涂上的海蛎石株 资产收归集体所有,由大队进行统一管理。收采、开挖,划分海蛎片区,让各生产队自行管理巡顾。各生产队统一下海采收,按计重方式算工分,海蛎以人口分到各户开挖,定每百斤海蛎交几斤海蛎肉,到各户收集海蛎肉进行销售。各生产队的海蛎收入保证了各生产队各项开支和年底分红,账目由大队统一管控,记入各生产队户头。海蛎的收采方式浪费了许多资源,又不能任意采收。在当时的领导班子、党员、贫协扩大会上,经研究,一致认定海蛎生产队为每户全年主要收入之一,认为以前收采海蛎方式过于浪费,不能做到粒粒归家,因此定下了有关方案:为调动农业、渔业、运输业、副业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截止每年的10月31日,各户出勤的工分与人口比例分配海蛎采收任务,各生产队应计算出每户应分的海蛎数量,然后到海蛎片区插牌抽包认领,按水产局下达的任务安排到各户完成,限至立夏前收采结束,余者归公所有。各生产队收入资金和开支,由大队统一管控做账,记入各生产队户头。
社员每户完成好生产队安排的应交产量后,增产部分作为家家户户的采收报酬,因为海蛎分越多,增产越多,社员口袋里的钱就越鼓,桥头村领导班子因地制宜的方案,不但调动了各行各业生产积极性,而且减少资源浪费,增加了收入,保证了各生产队的各项生产开支和社员的年底分红资金,一举两得。剥完的海蛎,海蛎壳成了最大的难题。经领导班子扩大会议研究,决定通过渔副业等多方面共同发展才能养活农业开支,决定筹集资金购置运输船,兴办壳灰厂。壳灰厂由1窑试产成功后,利用本村的大壳、壳仔的资源,后又扩大到6窑。每日的生产量在增加,销售却成了问题。经班子研究后,要跨越本社区,打出外界,采取外交销售手段。先后与溪东、前坂、同安、巷东许厝大队建立友谊关系。当时农业用灰很多,使桥头壳灰厂远近出名,销售数量一天比一天多,各生产队员日夜加班,负责壳灰的领导班子成员以产值进化为部分现金,工分分配,实行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壳灰厂有关规章制度。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桥头壳灰厂已不再运行,村民们依然保留采收海蛎的海上作业。除了到处可见的石头海蛎,还有一种海蛎——绳子海蛎。不同于石头海蛎,绳子海蛎需要经过人工将海蛎壳串成一串,再放入到滩涂当中。海蛎壳可再次利用,村民们将海蛎壳较大、较饱满的挑出来,再用特制的打孔工具将海蛎壳打孔。工具上有根类似钉子的,将海蛎壳放在放壳的位置上,再用手柄,将手柄按下,海蛎壳便可见一个圆孔,打完孔后,再用塑料绳,将12个海蛎壳穿成一串备用。穿好海蛎壳后,需要通过“附苗”的方式进行海水养殖,一般是5月1号到15号期间,将海蛎壳放到海里去,海蛎壳需要放到滩涂上,经历涨潮退潮,经历日晒,海蛎壳不能一直在海水里面泡。如果是五月份放入海蛎壳,隔2-3个月的时间就要将海蛎壳拆开,海蛎在海中以藻类为食,养分充足的话,大概半年时间便可收成;如果条件不好,要到第二年才可以收成。
随着各家各户经济发展后,桥头村大多村民都不再养殖绳子海蛎,但靠海吃海,小渔村的经济发展史不断在变化,由海引发了海鲜干味的经济发展延伸,为小渔村富饶的经济打下了基础,石头海蛎干、沙虫干、鱼干,各类海鲜干味琳琅满目,再一次体现了这个小渔村拼搏、顽强的人文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