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脸谱花艳映丹霞 生旦净丑 唱念做打 高甲文化 源远流长 戏曲文化艺术独具神韵 凝聚了中华传统的美学思想
但如何传承好、发展好高甲文化 一起跟福建日报来去岑兜看下!
南安市石井镇岑兜村是远近闻名的戏窝,被认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甲戏的发源地。 “好的,再抬高点,坚持住……”每到寒暑假和周末,岑兜村的礼堂里,高甲戏演员林国春便带领孩子们练习基本功。 “因为深感戏曲传承的危机,2015年7月,村里特意请来老师开办这个兴趣班。我还担心没人来,招不满,没想到,第一期就来了50多个孩子。”岑兜村党总支书记洪安平回忆道,“后来,高甲戏成为岑兜小学的特色美育课,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高甲戏普及课。到了寒暑假,村里还聘请多名专职老师为有潜质的孩子进行全面指导。” 明末至今,融合了南音、傀儡调和泉州民间音乐的高甲戏,走过了300多年的辉煌历史。高甲戏创始人——“戏祖公”洪埔的雕像立在岑兜村的中心位置。从前的岑兜村有“十家九戏”之说。到20世纪80年代,村里的高甲戏班还有近30个,这些戏班常年在外演出,远的到东南亚巡演,一出门就是一两年。 然而到2015年,岑兜村只剩一个戏班,观众大都是附近的老人。 过去,名角一个跟头就从后场翻上舞台,然后连续几个空翻开场。这样的武戏现在很少见到了。年老的演员以表演文戏居多,曾经激荡乡村的鼓点和锣音渐渐消散。 “非遗”要振兴,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不但要有人演,还要有人看。高甲戏兴趣班成立后,村里的老艺人纷纷加入,每到孩子排练节目时,他们就一对一教授身法,一对一练习唱段,大家乐此不疲。 经过8年坚持,岑兜村高甲戏兴趣班走出了近300名学员,几套动作几出唱词的记忆,换来的是年轻一代对高甲戏的认知。 “一个孩子对戏曲的喜爱,可能会带动一个家庭去关注。”洪安平说,这些年,村里常在暑期为高甲戏兴趣班的孩子举行汇报演出。稚嫩的唱腔一起来,临近村老老少少都来了,近千人的现场座无虚席。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岑兜村的少年带着几分懵懂的喜欢,把高甲戏的几套动作、几出唱词融入了童年记忆,这也让传承有了根。
岑兜村为高甲戏兴趣班的孩子举行汇报演出,在近千名观众的注视下,十几岁的孩子展现出相当成熟的功底。
经过戏曲基本功的训练,村里的孩子有着比同龄人更灵活的身姿。
岑兜村高甲戏兴趣班每年都有新人加入,从零开始学习。
寒暑假和周末,喜爱高甲戏的孩子在林国春老师的指导下刻苦练功。
村里请来专业的高甲戏艺人,对有潜质的孩子进行分组教学。
基本功练习对体力消耗极大。暑期的中午,训练后一个小女孩在地垫上睡着了。
快要磨穿的小白鞋后跟,是几个月来用功训练的见证。
在岑兜村高甲戏汇报演出时,一名小演员举着旗帜努力保持着标准姿势,汗水打湿了妆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