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戏”,它发祥于南安市石井镇的岑兜村并活跃于闽南民间,从乡村野戏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经走过300多年的辉煌历史......近年来,南安市委、市政府将开展“送戏下乡”公益性演出纳入每年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各类演出团体活跃在基层文化生活的第一线,切实发挥文化惠民的作用,给乡村送去戏剧文化大餐。所到之处无不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足迹遍及南安山区沿海。7月16日晚上,南安市高甲戏剧团下乡走进石井镇老港村惠民演出。
图/文:戴仲达
从南安高甲剧团驻地到到达今晚的演出地——石井镇老港村约50分钟车程,车子停在环村路边,演职人员需穿过几段巷道,才能到达村里的戏台。
村里的巷道较窄,“戏笼”不方便运抵戏台,化妆及更换戏服只能在距离戏台300米处的一块空厝地进行。
演出场地,村里人称为“祖厝口”,戏台对面是村里的宗祠。
夏季下乡演出,男演员可以随地更换演出戏服。
女演员就不方便了,需要场务人员协助用披风做临时更衣室。
夜幕降临,演员们开始化妆,做好演出前的准备。
两个男演员在一旁上妆。
放暑假了,剧团里的孩子经常会跟着父母下乡演出。眼前的这位孩子在一边吃着外卖一边看着手机游戏。
化妆处与戏台相距较远,演员需要穿过约300米的小巷。
看戏的观众以老年人为主。
村里的热心人士给剧团送来了饮料及点心并以燃放烟花的方式表达对剧团的感谢。
如今的舞台背景,早已从画布改为LED屏幕,背景图案更为丰富,同时可以发布热心支持演出者及演出信息。
伏夏之夜,厚厚的戏服,炙热的灯光,一幕戏没演完,就让台上的演员们额头汗珠直下。
戏台边的后场乐师。
戏台前的小戏迷。
在戏台后休息等待出场的演员。
一幕戏下来已是汗流浃背。
三伏天高温下的演出,需要大量的补水,这位演员一口气喝下两瓶水。
演出结束,剧团演职人员帮助场务收拾演出装备。
演出结束,演员抓紧卸妆更衣,回到家里已是深夜。 日复一日,他们是谋生者,更是这一民间剧种的守护者!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今日石井」,搜索「jinrishijing」即可关注,[ 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