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宣传推广成功文化,提升城市影响力,展示城市文化旅游资源,《记住乡愁》南安篇将特别聚焦于展示南安的成功文化,着重展现南安人民在传承家风、家族精神和建设家园方面的独特经验与文化积淀。南安石井,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家族文化背景,其成功文化在家族精神、教育传承、乡土情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节目将结合南安石井的历史与现实,讲述每块门楣背后的家族历史与文化价值,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与生命力。节目将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央视一套以及新媒体平台央视4K频道、央视频、央视影音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也将进行重播。这一播出平台的多样性将使节目触及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拍摄结束后,小编采访了参与拍摄的石井郑氏宗亲会副秘书长郑鑫松,他感想颇深:
站在南安石井镇的郑氏家庙前,摄像机架起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正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处——这里是郑成功的故里,是《记住乡愁》镜头下“人生海海”的起点,也是我触摸家国情怀的一堂课。
拍摄时的阳光斜斜地打在家庙的匾额上,“延平王祠”四字金漆未褪,仿佛映照着三百多年前那位跨海征战的少年英雄。轻抚门楣的纹路:“这是岁月刻下的故事,也是乡愁的纹路。”指尖触到凹凸的瞬间,我竟恍惚听见了潮声——是台湾海峡的浪,是郑氏族人戍守海疆的呐喊,亦是今日游子归乡时行李箱滚过石板路的回响。 在石井郑氏家庙-延平王祠屋脊的燕尾檐,那是闽南建筑特有的形制,如展翅的归雁,也如不沉的战船。我突然懂得,所谓乡愁,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望,更是一代代人将家国大义砌进砖瓦、刻入门楣的传承。 我仿佛看见无数郑氏后人从这里出发,或衣锦还乡,或埋骨他乡,但他们的名字始终镌刻在宗祠的梁柱上,成为门楣之下永恒的坐标。 收工时,制片人指着宗祠门前的楹联笑道:“这期节目播出时,不知会有多少海外南安游子掉眼泪。”我想,这便是《记住乡愁》的力量——它让我们在镜头里重逢的不仅是老宅古桥,更是一个民族挺直的脊梁。当现代人的乡愁日渐稀薄时,那些门楣上的雕花、族谱里的墨迹、老人皱纹中藏着的往事,都在提醒我们:走得再远,仍需记得为何出发。 此番拍摄,于我而言不是工作,而是一场精神的溯游。南安郑氏的门楣上,写着“成功”,写着“忠义”,也写着每个中国人心中那片永不干涸的海。